指尖上的非遗慕课——海派剪纸艺术
3
类型:视频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资源数量:8
1434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中国剪纸技艺源于南北朝,到唐代以后广为流传,是中国民间装饰艺术中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工艺美术品种,它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。上海剪纸上世纪已有出现,当时时常出现在民间的门笺、鞋花、绣花样上,在近百年的历史演变中,上海剪纸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“海派”风格,在中国剪纸这一传统技艺中具有相当地位。
指尖上的非遗慕课——香囊制作技艺
3
类型:视频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资源数量:6
1344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香囊制作技艺是以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核心,运用五行学说,采用纯中药配方制作香囊的传统手工技艺。香囊又名香袋、花囊,也叫荷包,以丝绸或布帛制成,以各色彩线刺绣为饰,色彩绚丽,图案美丽,有装饰衣着、把玩欣赏之审美功用;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草药,兼有驱邪、除菌、醒神等功效。
指尖上的非遗慕课——上海绒绣
3
类型:视频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资源数量:5
1173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绒绣,又称彩帷绒绣,亦名绒线绣、毛线绣、点子绣、斜针绣。起源并流行于欧洲,由于当时多用德国美利奴羊的羊毛制成绒线进行绣制,因此也称为“柏林绒绣”。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,上海绒绣艺术欣赏品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,在形、神、色、光、工等诸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准。
指尖上的非遗慕课——印泥制作技艺
3
类型:视频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资源数量:5
1063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印泥制作技艺在上海地区的重要代表主要是鲁庵印泥和潜泉印泥。鲁庵印泥的创始人是张鲁庵,潜泉印泥其创始人是吴隐(石潜)。其影响波及日本、韩国及东南亚地区,受到书画家们的欢迎。
指尖上的非遗慕课——徐行草编
3
类型:视频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资源数量:5
1030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古镇徐行是江南著名的草编之乡,黄草草编是徐行的传统工艺品,嘉定先民利用黄草杆茎编织成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,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,精细美观,轻巧方便,成为一方名产,其黄草编织历史悠久,饮誉中外。
指尖上的非遗慕课——风筝制作技艺
3
类型:视频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资源数量:5
995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毛氏风格的风筝制扎源于柘林外海滩盐民毛祖云氏族。毛祖云祖籍浙江岱山岛,祖辈以盐业谋生。太阳是盐民心中的“天灯”,是菩萨赐予的“福”,每逢清明时节,盐民在祈求菩萨保佑、先祖显灵的同时,磕拜天地以示谢恩,这一寻求精神依托的祭拜仪式催生了独特的民俗风情。
指尖上的非遗慕课——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
3
类型:视频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资源数量:4
993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乌泥泾棉纺技艺形成于宋末元初,由当时松江府乌泥泾人黄道婆在崖洲(今海南岛地区)棉纺织技术的基础上,结合当地生产实践发展而成的。经由黄道婆改进后的乌泥泾棉纺技艺形成了由碾籽、弹花、纺纱到织布等当时最先进的手工棉纺织技术的工序,在棉纺实践中显现出了强大的生产力。
指尖上的非遗慕课——钩针编制技艺
3
类型:视频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资源数量:5
939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钩针编织简称钩织,指创造织物的一种方式,透过一支钩针可将一条线编织成一片织物,进而将织物组合成为衣着或家饰品等。钩针编织以棉线为主料,以本地传统钩针为工具,改良了欧式抽纱编织法,由织变结,既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,又是上海民智的结晶。
指尖上的非遗慕课——棕榈叶编制
3
类型:视频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资源数量:4
893
来自:上海开放大学
棕榈叶编织是民间流传的一项手工传统工艺,旧时许多民间艺人截取刚长成而尚未展开的棕榈嫩叶为原料,通常以一根叶茎为筋架,运用编扣、打结、互相穿插等技法编制成小动物,插在草把上在街头巷尾游走,现编现卖,深受孩子们青睐。
崇明美食专题
3
类型:视频
来自: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
资源数量:14
3952
来自: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
《崇明美食》系列课程以崇明生态岛建设为背景,以崇明传统绿色食物为课程资源,重点介绍崇明特色美食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及独特的烹饪技术。崇明岛位置独特、环境优美、自然生态、空气清新、土壤肥沃,孕育了众多的绿色食物,也形成了崇明特色美食。《崇明美食》系列课程,宣传和弘扬崇明饮食文化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崇明,并享受到生态、自然、健康的生活。《崇明美食》系列课程,展现崇明美食的制作过程和操作技能,很好地将崇明美食与饮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,提高了崇明绿色食材的健康安全形象,“秀”出舌尖上的崇明美食魅力。
老家的滋味
3
类型:视频
来自:上海教育资源中心
资源数量:8
3332
来自:上海教育资源中心
本节目老家的滋味主要从4个方面讲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留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,首先讲述了家风,以书法艺术承载和传承厚重的优秀家风文化,从而感受家风文化的力量,接着讲述了建筑文化,展现孔府孔庙的独有建筑风格,然后讲述了匠心和味道,有织造技艺、皮影戏等等文化传承,还将带大家品尝山东蓬莱小面,花饽饽,煎饼等美味小
上海地名文化——守护城市的记忆
3
类型:视频
来自: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
资源数量:6
7243
来自: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
本系列微课由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主讲,内容涵盖上海地名的六个大类命名方式:“桥系列”、“城门系列”、“河浜系列”、“十里洋场系列”、“城厢文化系列”、“码头文化系列”,各取其中一个代表,进行地名追溯,从追溯中了解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,让学习者了解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,唤醒学习者对上海城市的记忆。弘扬和传承上海文化、海派文化。
2/7页,共73条数据«<12345...>»